查看原文
其他

教育信息化:始于教育问题,终于系统的解决方案和新规律

因专注而专业的 教育信息化100人 2023-12-16


本文大概

2092

读完共需

8

分钟




“很多企业挣了钱,并没有真正为教育现代化做出质的贡献,还可能强化了应试教育。” 在第五届北京大学教育信息化创新论坛上,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陈丽发表了信息化如何有效推动教育现代化的看法。



 陈丽教授核心观点

教育是大科学,比自然科学更复杂的科学。


教学交互的对象、方式和时空都在发生变化。

如果对基础规律认识不清,在技术方法层,我们只能开着新车走老路,在旧地图上描绘新未来非常困难。

技术方法层的工作顶天立地,顶的天是实践,立的地是规律。

信息化对教育最重要的影响不在于课堂的教学方法,而在于总的教育供给侧改革。

 新时代中国教育的主要矛盾


陈丽认为,现在教育的主要矛盾是学校供给方式和人们对个性化教育、终身教育需求之间不匹配、不一致的矛盾。在这种矛盾下,信息化推动教育现代化分为3个层次——基础规律层、技术方法层、实践变革层,不同层次又呈现出不同的变化和问题。


教育的主要矛盾不是优质资源不足,国家整体有教育公平的问题,而是学校供给方式与人们对个性化教育、终身教育需求之间不匹配、不一致的矛盾。”陈丽说,表面上看是优质资源不够多,实际上是有限的优质资源浪费得极为严重。


 信息化推动现代化的三个层次:基础规律层、技术方法层、实践变革层


此外,陈丽认为,教育信息化在不同阶段有着不同的工作重点。第一阶段是起步阶段,主要工作是搭建环境、铺设网络;第二阶段是网络和多媒体教室的应用阶段;第三阶段是摸水平,用技术提高原有教育教学实践的效率;目前是改体制的创新阶段,主要工作是着力改变大的教育服务生态体系。


01  对基础规律层的认识是瓶颈与关键


如果对基础规律认识不清,在技术方法层,我们只能开着新车走老路,在旧地图上描绘新未来非常困难。”陈丽认为,虽然部分企业强化了应试教育,但不等于没有这些企业,应试教育就不固化,这不是企业的责任。作为学校,首先要对基础规律有所认识。


首先,在基础教育层,知识生产模式正在发生变化。知识状态由静态转向动态,知识类型不仅是基础知识,还有群体知识、个性知识。知识生产情境不再是单一的学校、实验室,还有复杂的社会生产情境和跨学科生产。知识生产的主体不只是社会精英,还可能是草根、大众。


其次,学习的新规律是教育改革的科学基础。一方面,脑和环境相互作用的规律得到广泛关注。陈丽认为,学校要了解青少年脑发育的轨迹和规律、认知发展、心智成长对儿童的影响和儿童学习行为的规律,如果认识不到这一切,信息化改革就是盲目的。


“教育部部长经常骂我们学校,说你们要基于规律,教育改革不是拍脑袋就可以。不是我们拥有权利,带着所有人按照我们的想法做,我们就科学了。”她举例说,教育是大科学,比自然科学更复杂的科学


另一方面,大数据成为认识学习规律的新范式,她特别提醒大家,一定要关注大数据对教学改革的帮助。北师大已经在利用初二学生的数学在线学习数据,分析学生对数学学科的认知能力。研究发现,学生对不同知识点关系的掌握情况影响学生的得分,还通过数据分析看到学生注意力转移的关键节点。


教学交互的对象、方式和时空都在发生变化。教学交互的对象正从师生交互转向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自然环境、学生与互联网交互。她介绍,一位北师大的系统科学专家老校长强调,学校一定要重视系统科学和教育的结合,未来有可能对人类、对教育规律的深层次认识产生质的帮助,有可能产生诺贝尔级的成果。


02  技术方法层的工作顶天立地


技术方法层的工作顶天立地,顶的天是实践,立的地是规律。”陈丽认为,研究学习环境要破解环境用途、如何应用、如何配置、如何评价4个问题。


“不要以为买了新技术放在那,老师就会应用。对老师来说,这是巨大的干扰。在你没有做好准备情况下,弄个VR,派你到北京培训3天,我就让各位领导说,你会用吗?”陈丽直白地说,教育信息化有一个现象,很多领导花钱买硬件,因为别人来能看见。她认为,这种思维是对教育信息化本质的粗浅认识,信息化的目的不是为了好看。


陈丽认为,认知工具是硬件和教学实践连接的关键点。硬件用得不好、老师花大量时间录视频资源的源头是学习资源进化技术与认知工具的严重不足。此外,很多企业也不愿意在学习资源进化技术与认知工具上投钱。


学习资源进化技术与认知工具应得到足够关注。


03  实践创新层应重点关注供给侧改革


在陈丽看来,信息化对教育最重要的影响不在于课堂的教学方法,而在于总的教育供给侧改革。


“原来学校的供给方式是供方驱动的教育服务,对学生所用资源做好坏评价的主体是专家,而真正用课的人(学生)不参加评价。”她呼吁,一定要改变学校原来的供给逻辑,以学生为中心,提升资源利用率。


面对教育信息化未来研究趋势,在陈丽看来,必须要始于教育问题,终于系统的解决方案和新规律。


比如,想要让资源在全北京范围内共享,首先要看需要什么新制度,然后看用什么新技术支持,最后产出新的理论和规律。


其次,组织方式应该是多学科、多主体的高度融合。一方面,学校一定要大大弱化学科的概念、学科的地盘。另一方面,管理者、研究者、实践者要一起参与进来,由三方共同提出系统的解决方案。她坦言,要让实践者从弱势群体转向创新的主体,让研究者和管理者充当伙伴的角色,然后从教育的主要矛盾出发,提出新的解决方案。如果不是三者结合提出的方案,最终都会走不通。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